山,匈奴称天山,遇山而拜)。山北有蒲类海,水草丰美,宜耕种,今已为庭州回鹘占据。
山南一州两县,都在山脚下,基本处于一条直线,几条小河形成三块绿洲。
最东的柔远县就是沿柳谷水这六部,共约两千口。往西二百多里是伊州,沿黑水有七八个部族,有两个唐人村落,州南有盐池,共三千口。再往西一百六十里是纳职县,据说有五个部族,也在两千口左右。
这线路便是丝绸之路的天山南道,自瓜州或沙州往西北,沿这条路往西七百里到西州。(也可走山北至庭州)。
三块绿洲养不了太多人,也就没办法驻兵太多,回鹘只在庭州有个千夫长部落,平日有一百多士卒。
“一百多个?”,小玖惊诧道:“千里之地,一百多个兵?
“嗯”,徐胜点点头道:“柔远县没有,州城有一百多,还有个回鹘部落,纳职县我没去过,听说有个堡寨,估计也就几十戍卒,回鹘人大多在西州,这里干旱贫瘠,他们不愿来”。
伊州山南就这三块小绿洲,而回鹘部落大多不善耕种,养不起太多人,从西州运粮又成本太高,无奈便是这种局面(大唐在漠北和西域驻军也面临这种困境,在伊州驻军时主要靠蒲类海周围屯田)。
回鹘人不愿来还有一个原因,这里往北靠近漠北,往南是河西的沙州和瓜州。地方干旱贫瘠,又靠近敌人,当然不会有部落愿意来,这便造成了这种千里之地驻军百人的荒唐局面。
这也是西域小势力的常态,养不起太多常备军,有战事便征召部落壮丁,大唐经营西域划定屯田,抽取商税,即使如此,也需朝廷供给部分军械钱货。
(安西北庭等军镇每年需朝廷划拨军费几十万到百万贯不等,单算财政收支大唐是赔钱,但商路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战略意义,经营西域能有效遏制游牧民族的崛起,使边关战火远离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