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好评语,最终定夺的是陛下。”他定好了调子,转身又谈论起另外一份考卷。
“写出这份考卷的人,一定熟悉官场,语言老辣,目光犀利,难得的是句句切中要害。”
他感慨道:“考成法尚未完全推行,科举中就有人提出类似的意见,我大明之幸也!”
言罢,他就起身去翻阅评分的册子,对最后一份考卷并不发表意见。
众人沉默了许久,谁也不好先开口。
这份文采见识,大殿中谁人不知是张楚言。
杨一清等人的目光悄悄望向了仿佛隐形人一般的杨廷和。
后者也只得尴尬一笑。
今日的场景,与他当年何其相似。
他的儿子杨慎是正德六年的状元,那一年他已经入阁了。
父亲权势滔天,儿子又中魁首,若放在以往,百姓们不免要议论高官子弟,甚至私下里谈论是否有什么打通关系的丑闻。
可在当时,杨慎中状元,那是众望所归。
如今的张楚言,名气更盛,风头更大。
人虽未为官,大明却处处是他的名,说一句简在帝心都有些形容不够。
科举之后更是连中两元,才名天下皆知。
若照此看来又是一个众望所归,但是陛下却不知怎么想的。
将今科的主考官定为张璁——张楚言的养父。
即使脸皮厚如张璁,也只能脸热地对众人说。
“外举不避贤,内举不避亲,此圣人之举!”
杨廷和将桌上的卷子抽出来,郑重地在手中展开。
“依我看,本次考试,真正破题者唯此一篇!”
这赞誉,让几人都纷纷侧目。
杨廷和何等人物,能让他如此夸赞的,说是千古雄文也不为过。
“提出解决的办法不难,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