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指着桌上左侧一小堆的奏章,轻语道:“两位爱卿,这都是各位官员反对修礼的奏书。”
他顿了顿,脸上似有苦恼之色。
“从朕打算修礼开始,这往上递的奏书就一天不曾少过,增加了朕不少的工作量。”
“朕听人说各地文人对此事议论纷纷,不知两位爱卿可有耳闻。”
杨一清肃声:“官员关心国事是天下之福,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边倒地赞同反而容易出现问题。”
他悄悄看了一眼那小山堆一般的奏疏,心中猜测究竟有哪些人上书了。
“但正因如此,才显得修礼一事极为正确,陛下圣明决断”
“至于妄议国事,清谈误国的书生。”他的脸上闪过一抹厉色。
杨一清沉声道:“他们只是空读圣贤书的迂腐之人罢了,若是有大胆为逆之举,国朝法纪绝不饶人!”
王阳明则笑道:“杨寺卿所言不差,但绝非所有的读书人都只知道读书。”
他缓声道:“大明的根基在年轻人,准确地来说是有志报效国家的年轻人,应该允许他们说说话,发发牢骚。”
杨一清沉吟不语,对王阳明的说法不置可否。
“修礼牵扯广大,而他们正是关心国家命运前途,才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紧接着王阳明神色一正,“当然,并不能排除其中一些居心叵测之辈,想借助大势而达成不可告人的目的。”
“具体如何处置,分寸拿捏,还需陛下圣断。”
朱厚熜从含笑点头,也没有立刻就此事表明态度,反而抛出了推行大明天宝的问题。
待二人离开乾清宫,朱厚熜又提笔将一些想法记录在了书册上。
他转手翻开压在案头的一份名单,一目十行扫视而去。
“终究,这把火还烧得不够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