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江寒让他写的振兴乡镇企业调研报告,巴伟在不断修改过程中逐步开悟。
江寒要求材料必须是实,其次才是标题和辞藻。
也许在文采上,巴伟在司里并不出彩,但巴伟的材料实在,这是司里的同志们所公认的。
巴伟记得江寒曾说过,在机关其实就是两样:一是写作水平,二是协调能力。
越是大机关,协调任务越简单,材料任务越繁重。
机关越大,层级越高,权力越大,办事往往就是一句话。
而在县以下,在乡镇,想协调一件事,跑断腿、磨破嘴,求爷爷告奶奶。
所以巴伟就记住了这一点,在产业司工作,从来不刻意和同志们套近乎,更不会到别的司串门子,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业务上。
把材料功夫提高上去,成为业务骨干,这才是一名干部在机关的立足之本。
每每想到江寒,巴伟就由衷感激。
后来听说,江寒被新任的县委书记管少卿给穿小鞋,巴伟就有点气不过。
巴伟这次回三河县过年,提前和江寒联系了一下,直接来到江寒家里。
“江哥,需要不需要我从发改委这个口,给县里说一下?还回县发改委?”
巴伟虽然年龄比江寒大,虽然在国家发改委,但对江寒的称呼一如既往。
“不用了。现在县发改委主任还是程国新,好几年了没有提拔。我现在是正科,回发改口,岂不是要把他给顶了?”
江寒道:“程国新的水平、人品都不错,就是没有提上去。其实,你可以通过发改口帮帮他。从产业司给三河县要一些项目款,就说程国新跑来的。”
“巴伟,我再说个比较俗的观点。你对三河县的关照,不是理所应当的。一定要把这种关照体现到具体人身上。”
“比如说,你为三河县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