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识之士发现,自从有了报纸之后,像武举这种本来不受关注的事,竟然也能引起全城热议。
皇帝对晏珣说:“朕近日又收到一份弹劾你的奏折,你自己看看。”
晏珣认命地拿起奏折。
高官都是言官刷绩效的对象。
自家父子两人都是高官,言官不敢喷老爹,只好拿自己下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只管干活就是,不必议论政事。”晏珣念出奏折的核心内容。
“你要如何反驳?”皇帝笑着问。
显然,他并不认可这个观点。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晏珣说:“办报也是为了弘扬教化,百姓知书识礼,才知道什么是王道和忠君爱国。”
皇帝点点头。
就拿反复横跳的“板升人”来说,他们叛逃到关外,给鞑靼做带路党,或者走私朝廷禁止对外出售的铁器……这些都是叛国行为。
但他们不在乎什么家国天下,只想过上好日子。
国家没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还不准百姓自己想办法吗?
一群穿不暖,吃不饱的底层穷人,你跟他讲忠君爱国?
就算再来一次蒙古大军南下又如何?改朝换代兴许还有翻身的机会。
“依朕看,这报纸还是要办下去。但其他地方若跟风办报,还是得加强监管。”皇帝微微笑道,“有些人读了书,也不讲忠君爱国,故事里都说‘负心都是读书人’。”
“那是他们没把书读懂。”晏珣认真地说,“监管当然是要加强,弘扬教化是一件长久的事,我们先把能做的做了。”
大明重视教育,“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可入读社学。”,甚至有些地方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正因为明朝对社学的重视,百姓识字率高、不少人能初通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