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喜庆。
杨小福停住脚步望过去,没找到说话的人。
他想反驳,倭国有好人有坏人,并不是全都丑陋,也并非全是倭寇。
可在这种气氛中,反驳很可能被人围殴……罢了!不必解释!
大捷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城,向全国各地蔓延。
此时恰逢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等西洋国家来贸易,有获准进京朝贡的,都跟着凑热闹上表恭贺皇帝。
当然,贺表是请翻译代笔。
隆庆皇帝兴高采烈,单独召见首辅高拱。君臣说着悄悄话,回忆这些年的种种不易,说了两个时辰。
到最后,高拱都落泪了。
陛下真是太不容易!
不动声色地谋划如此大战,直到捷报传来,保守派才确切知道战况。
天天装钓鱼佬,一定很辛苦吧?
文武大臣也吟诗作赋,挑尽所有好词夸奖皇帝“武运昌隆”,简直要跟洪武、永乐看齐。
皇帝勉强压制住得意,冷静地让相关部门起草诏诰,封赏有功的将领,派出特使到倭国山口县,签订《马关条约》。
礼部写好圣旨,呈隆庆皇帝过目后,用六百里加急送往松江。
派往倭国签订条约的特使不是旁人,正是首先策划这场战役的翰林掌院晏珣!
作为翰林掌院,东宫左春坊左庶子,晏珣也有资格做这个特使。
圣旨一定,朝中文武官员都敬佩地看着晏鹤年。
回想当初晏阁老入阁三把火,每一把火都烧得红红火火,原来是剑指倭国!
晏家父子一定跟倭国有深仇大恨!
但话又说回来,华夏之人痛恨倭国是正常的。
就连播州土司、建州女真,都同仇敌忾!
晏鹤年笑得胡子一抖一抖,跟张居正分享喜悦:“此次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