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佩服郑信的功绩,赵学宁还写过信给过郑信,试图与他结交。
只是郑信没有回信。
时间一长,赵学宁也就忘记了这回事,但是现在看到这份情报,他想起来了。
不管郑信因为什么理由没有回信,赵学宁都不在乎,他现在只在乎在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交接的这段时间里,是不是能够搞点什么事情?
据粗劣估计,吞武里王朝那儿少说也有三五十万华人,这对于兰芳来说实在是超大的诱惑,几乎不可能被忽视。
郑信如果还活着,赵学宁当然没有办法从暹罗夺取这些华人人口到兰芳来,但是如果郑信死了……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据说通銮害死郑信篡位夺权之后,因为郑信的威望太高,他不敢说自己是杀死他才夺权称王的,于是对外宣称郑信是病死的。
后面因为担心清帝国向他问罪,在和清帝国确认宗藩关系时,还自称是郑信的儿子郑华,还被不明就里的弘历承认了。
于是,这个行为被延续下去成为惯例传统,于是曼谷王朝每一任统治者都会有一个郑姓汉名。
为了掩人耳目,通銮一边封锁消息,一边为郑信举行规模隆重的国葬,把他的生辰定为重大节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追思活动,一直延续下去,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味道。
或许,这也是因为通銮心中浓烈到根本化不开的罪恶感和恐惧感。
赵学宁对于他们内部的争端毫无兴趣,但是对于暹罗那几十万华人,他眼馋的不得了。
再加上现在统治地区更大,统治范围更广,需要更多的人口来充实根基,因此,赵学宁开始思考该如何介入这场东南亚大变局。
想着想着,赵学宁想起了一句“名言”————有些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你这老小子不是不想让人知道你干的那些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