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只告诉她一句——年内是不要想了,继续老老实实夹起尾巴过日子吧。
好在,宋恪松曾是文臣,还是学富五车的大文臣。
那些年官拜宰辅也不是白做的,既然不需要每日上朝,他就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不是整理文稿,就是编撰文书,倒也把小日子过得紧凑热火。
他能寄希望于兴趣,可另一半赵氏就没那么好的排解方式了。
令她头疼的事情一茬接一茬,就跟春天的韭菜似的,没完没了。
先是之前送赵真儿回金陵的事情有了回音,远在老家的兄嫂来了书信,还顺便带了娘家父母的话,那话当然不甚好听,话里话外说的是赵氏不顾念赵家门楣,不在意赵家名声,让一个好端端的姑娘成了这样。
赵氏很委屈。
这事儿她也不知道啊。
出事那会子,她人还在圣京呢,如何能手眼通天,明察秋毫,将远在云州的赵真儿管得服服帖帖?
莫名其妙挨了一顿训,赵氏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这是其一。
其二,庶子宋竹矽的婚事敲定了。
就是杳娘先头荐来的那家姑娘,与杳娘的大嫂子沾亲带故,倒也知根知底。
这一次宋恪松不让赵氏拿主意了,从头到尾都是他出面与女儿商议,再请老太太出面去人家家里相看了一番,最后看中了,没过几日就下了小定,如今婚期已近,赵氏才恍然大悟——原来府里又要办喜事了,而她一个当家主母竟然是阖府上下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为此,她连亲生女儿杳娘都怪上了,连着好些日子都不去她府里看望,誓要将这一场闷气进行到底。
气归气,该办的事情自然一件都不能少。
丹娘有孕,不能回来吃喜酒,但姑爷很积极,给足了娘家这头的面子,这原本应该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但看在赵氏眼中又成了丹娘这丫头仗着自己嫁了个位高权重的姑爷就不把嫡母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