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言语所能表诠,也不是思维概念所能析别的。
故而,所有的谈论,无论是说心、说性、说顿、说渐,仅仅为了启发学人而不得不说。
所有的教法,仅仅是体验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这就犹如以手指月。
佛陀说过:“我所有的教法,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让你们更顺利、更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因此,凡有言语,都是形而下的。”
翠岩禅师深知此理,然而为化导大众、启发学僧,不得不广说教法禅旨,示现禅机。
试想,历代祖师若不向人开示,大家就无法得到启迪,如何明心见性、开悟得道?
说过之后,他又生怕弟子们错把手指当月亮,误将手段当目的,死守着自己所说的禅法,随即在夏末自设了“眉毛落了也未”之问,以巧妙示现禅机灵活的底蕴。
翠岩令参禅师的这一问,仿佛晴天霹雳,有天崩地裂的感觉!宛若电光石火,迅雷不及掩耳!好像金刚王宝剑,触之则丧身失命!
这句话,看似平常,内含的禅机之峻烈,比威震禅林的德山棒、临济棒,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当时法堂上所有的人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为何难以答复?须知,翠岩是悟道的祖师,他的一言半句,并不是莽莽撞撞随便说出来的,必须要有安邦定国的手段,才能从容应对;
必须顶门有眼——大彻大悟的人,才能明白他的旨意。
那么,翠岩此问,真的千古无对了么?
布袋和尚见大众默默无语,不禁哈哈一笑,自顾自向法堂之外走去。
走到门口,说道:“翠岩老道,分明是贼!”说完,他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贼,是禅师之间的赞扬对方机智的独特用语,是一种幽默的谐称。
自从这则翠岩夏末示徒的公案传出,便轰动了天下禅林,人们竞相参究,纷纷前来翠岩山,拜谒令参禅师,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