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
因为苏曳拥有完整的国际视野,普鲁斯无法蒙蔽。
最关键的是,他在来中国之前,阿尔伯特亲王确实召见了他,谈了整整两个多小时。
普利斯其实也是额尔金派系的成员,他和苏曳也是政敌。
但是,他的立场并不是非常激烈,对于阿尔伯特亲王也有足够的敬畏,所以导致在谈判上他对苏曳很难高高在上。
但是在来之前,他也得到任务,必须完成换约,必须让清廷履行天津条约。
不过因为政局出现了一些动荡,所以这一次谈判,在某一些细枝末节上可以稍作退让。
甚至,态度上也可以软化一些。
但是,核心条件一条都不能动。
比如关税百分之二点五,不能动。
比如一次性税百分之五,之后西方商品进入中国内地销售不需要缴纳任何税收,这一点坚决不能变。
比如十几个通商口岸城市,比如长江航道权,比如传教权,比如教区内部裁决权,比如领事裁决权等等等,所有的条件绝不更改。
任何人来谈,英方都不会退让。
所以,苏曳来谈判的时候,就专挑那些听上去很牛逼的条款先谈。尤其是一些清廷非常在意,但是英方不在意的内容。
就是要让朝廷觉得他和英国勾结的架势,就是要让朝廷害怕英国人要扶持他并且制造南北分裂。而苏曳谋求两江总督,就是关键节点。
果然,清廷那边意志直接崩了,直接罢免了他。
比苏曳预想中的还要早一些,因为他还准备了能够成功的两三个条款。
而且关键时刻巴厦礼和包令都可以出面和普鲁斯密谈。
总之,万无一失。
结果,后招完全用不上了。
桂良主持谈判之后,第一句话就是之前谈成的条款,还算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