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际上也是英煌塞进去的目的。
现在的谢庭峰已经不是当年的谢庭峰了,他需要很多有印象的标签来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所以就选择了拼命。反派那边没有这么拼命的戏码,但男二有。
所以电影上映后就能看到很多言论,什么“谢庭峰为拍戏不要命,差点被勒死”、“拍了这部电影谢庭峰被香港所有保险公司拒保”等等,这都是英煌配合谢庭峰在这部电影中的男二戏份早就准备好的营销。
香港是保险公司拒保了,但英煌可没说香港以外的保险公司不给保。
一个很简单的文字游戏,就能一步步扭转谢庭峰的风评。
不是这样的话,看过剧本的英煌能够接受谢庭峰给反派吴彦组抬咖?
想都别想。
这部剧戏份上最出彩的角色除了诚龙自以为自己能演出转型的男一号以外,就是吴彦组这个反派。
事实上,2004年的电影市场也不愿意接受一个想要转型的诚龙,票房给了他答案——
香港两千多万港币,内地四千多万人民币。
相对于1.2亿港币的成本来说,这个票房成绩肯定是亏到姥姥家去了。
只不过考虑到版权收入,那仍旧属于是赚钱的行列。
事实上,诚龙在21世纪后的绝大多数电影投资方都可以依靠版权渠道赚钱,哪怕票房看起来很亏。没办法,他这个人的个人ip在亚洲、在西方都很赚钱。
哪怕再烂,渠道多了蚊子腿也是肉,叠加在一起收入就很可观。
这也是为什么诚龙还是能一直票房亏本一直不停开工的原因之一。
快七十岁了还能被好莱坞找回去拍功夫片,中国影星、甚至于是华人影星中的独一份。
个人ip基本绑定死了功夫,就认他这一套。
“现在媒体都在说你的加盟能给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