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可以在暗地里做,但不能拿到明面上来。”
“黑暗中悄悄地做,就算你我心知肚明,却也只会装聋作哑。”
“可是一旦摆到了光照之下的地方,你就是人人得而诛之。”
“唉……”
马车辘辘,向南而去。
——
“杨稷之案,发生在正统皇帝亲政的前夕。”
“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案件。”
“看上去,好像仅仅是内阁次辅的儿子为非作歹,最后内阁次辅受牵连引咎辞职,但是深层次上,却是皇权对于臣权的一次示威。”
“按照一般的程序,这个案件是需要上交刑部定案的,但是这样一来,杨士奇的儿子就是按照司法程序被处决的,过程完全按照大明律,没什么好说的。”
“然而皇帝下达了谕旨,那性质就变了。内阁次辅杨士奇在皇帝的命令下,在皇权的威压下,被迫亲自处决了犯法的至亲!”
“用杨稷的鲜血,皇帝告诉了所有人皇权的至高无上。你是内阁次辅也好,是文官集团的首领也罢,皇帝让你杀了自己的儿子,你也必须照办!”
“此次事件极大地震慑了文官群体,朱祁镇用他的雷霆手段彰显了皇帝的威严,至此,文官集团再无人敢欺他年幼。”
“杨士奇的引咎辞职,更使得这场皇权在这场与臣权的拔河中占据了上风,哪怕是朱祁镇刚刚亲政,他的权柄也是极大的。”
“但是这真的是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小皇帝想出来的吗?史学界对此持保留态度。”
“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陈国公严铿主导了这一切,但是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陈国公在离开京师之前,又去了一次皇宫。”
“他是和小皇帝说了什么,还是单纯的告别?我们无从得知。”
——《贾剑明品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