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贝克勒尔一個奖项!
诸如此类的还有尼古拉·特斯拉、丽泽·迈特纳……
甚至爱因斯坦都差点没能拿到,还敢说没有猫腻。
至于到了俄语区,那就有更多说头了。
当年多厉害的老大哥啊,跟对面分庭抗礼那么多年,抛开文学、社科方面的奖项,自然科学领域才拿到20多个诺贝尔奖。这真能公平反应当时科学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都不信,你们信不?
所以凭啥还要用老一套既然不公平又不能公开的评审方法?!
显然,豆豆的思路很明确,激起的就是新生代对评审权威的反抗。
豆豆的算法原理解析之后,用文字来描述就是,人在成为权威之前,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就是能成功的质疑权威。它所做的不过是给大家提供这样一次机会,以及成为这些新生代的后盾而已。
是的,豆豆压根就没打算去改变那些学术界老人们的想法。
只要让年轻人认为人工智能这套评选方法是好的就够了。
学术界是讲传承的,越大牌的教授往往学生还越多。
只要它播下了种子,且能扎下根并有了第一批年轻的拥趸,那些学术界的大佬们多少也得照顾下年轻人的想法。
更别提这次豆豆的牺牲也是很大的,它都历史性的在微博上“哭诉”委屈了……
要知道之前的豆豆可是从不服软的。
不过服软的效果也是极好的。
起码在极短时间内,全世界一边惊叹于人工智能竟然也能有委屈的情绪,一边都知道了华夏西林正式成立了一个乔泽自然科学奖,奖金略微超过诺贝尔奖,而且完全由人工智能来主导绝大部分的评选过程。
顺带着还了解了一些事情的始末,让许多人对于诺贝尔奖的公信力产生了一丢丢的怀疑。
一箭很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