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头有人生的悲欢离合、家族的枯荣、社会的兴衰,这里的中国文化何其繁复,何其深刻,谁能说得清楚?谁能唱清楚?
最无助的时候,他甚至会想,当编剧多好,《红楼梦》里什么人物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儿,什么结局,什么开场和下场,都写得清清楚楚。
美工和道具也令人羡慕,谁穿什么衣裳,什么花纹和质地,家里头什么装饰,书中都费尽了笔墨。
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各个版本,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音符。
这时候,王利平才意识到自己要无中生有,要一个个把音符给找出来。
要写成什么样呢?
王利平发现,无论是流行,还是现代都不行,六七十年代的音乐风格更没戏,缺少人情味,戏曲、民歌也不足以表现某些感情。
最终,王利平决定十三不靠,创造出一种只适合《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在确定主题曲时,王利平和王福林讨论过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在曹公的原诗词中选择一首。
反复思量后,王利平提议用《枉凝眉》。
一来,它勾勒了宝钗黛的爱情主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爱情的对立面都在这儿了。
二来,它预示了悲剧的结局,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三,它的词极好,一唱三叹可入乐,把那种惆怅的思绪,缠绵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为了创作,王利平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饿了就吃点儿最简单的,困极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醒来接着写,甚至把很多梦话写在了曲谱上。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慢慢有了人物、故事、性格,最后其他都隐去了,只剩下情绪、意境、情感。
但是,成曲之后,王利平却感觉,这首曲子还是没能道尽曹公的本意,总觉得里面缺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