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本奏!”
牵扯到赈灾主导、灾后减免的事宜明确,少府主官之一的孙国桢,却从朝班中走出,面朝天子作揖道。
“讲。”
朱由校平静道。
对于朝班中诸臣的变化,朱由校是能觉察到的,受到此次地龙翻身的影响,这场临召的御前廷议,少府与军务院的职官,是首次有这么多人参加。
在中枢朝堂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多余的,皆有着其特殊的含义。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府也好,军务院也罢,早已不是过去的小体量了,他们下辖的诸清吏司,都在朱由校的默许与支持下,不断地补充进新鲜血液。
做事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人。
没有人,政令就传达不到。
而有了人以后,就要有质量保障。
现在的少府或军务院,随便拎出来一个,都丝毫不比六部之一要差,甚至还要强不少。
不是总有人说,朱由校中旨特擢的那些官员,一个个都是传奉官吗?是靠溜须拍马上位的幸进之臣吗?
好啊!
“臣反对!!”
“臣以为在京筹备赈灾诸事期间,应当明确赈灾的粮饷开支划分,少府拿一部分,户部那一部分,少府会进行统筹调配,倘若各地的赈灾结束,而赈灾开支没有用完,则对应的粮饷则可用于灾后兴建起的大工。”
也就是宗人府,现在的体量与规模啊,还不能跟一些有司相比,归根到底这是刚被朱由校重用的。
不过不要紧,只要宗人府做的事情,是按朱由校的预期在前行,那么所辖的一应职官早晚能补充到位。
听完孙国桢所讲,朱由校看向了毕自严。
毕自严不假思索道:“倘若此次地龙翻身波及的范围极广,独靠少府确保赈灾所需,的确是很难的,毕竟少府在北直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