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一个,却能补充无数个!
失败,是必然的。
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
因此,年轻人骨子里并不排斥投降。
至少,在听到不少明军将领陆续率部降清后,他没有看不起这些人,更加不会痛恨他们,反而觉得他们的选择或许是对的。
生死面前,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颗坚定永恒的心无惧死亡!
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本就是人的自由。
没有人可以剥夺这个自由。
为信仰而死固然值得称颂,苟延残喘活着难道一定要横加指责么?
今时今日,在这长江三峡地区,明军已经没有曙光,有的只是绝望和无底的深渊。
继续战斗下去,只有牺牲。
当然,年轻人自己不会主动选择投降,因为他也过不了心中那道坎。
所以,他在等待。
等待有人带他投降。
主动降和被迫降还是有区别的。
虽然结果一样,却能让人的内心好受一些。
也许,这就是遮羞布存在的意义吧。
年轻人叫王五,没有名字。
随的义父姓。
王五的义父姓王名德顺,顺军的一名掌旅都尉,其在随李自成围攻开封时收养的王五。
当时的王五是被饿得只剩皮包骨的父亲拿去与人交换的食物。
是谓“易子而食”。
在给了王五父亲几块饼后,时年两岁的王五成了王德顺的第五个义子。
收义子是农民军中的一个习俗,因为战乱出现不少孤儿,为了让这些孤儿能活下去,也为了给自家留个香火,很多农民军将领都喜欢收义子。
如大名鼎鼎的晋王李定国就是大西军首领张献忠的义子。
同样,大名鼎鼎的李来亨也是李自成侄儿李过的义子。
王德顺不识字,也懒得去想,便没有给几个义子取名字,就按年龄分叫王大、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