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有很大的名气,因为是寒门出身,能从偏远的西州,一步步走到大凉京都,还是有本事的。”
“那时候的大凉京都,对寒门和外国学子,还是有几分友善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一批求学的外族,和当地的寒门学子把酒言欢过,和他的交谈中,我发现此人才华横溢,特别是在对大凉的内部政治改革,有独到的见解。”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他提出的对内改革有很大的风险,而且很大胆,但当时的我们毕竟年轻,要是没有那般年少轻狂,那才奇怪了。”
“而后,他和我预料的一般,在殿试大放光彩,虽然未夺状元,但却深受当时凉皇的看重,后来他在翰林院待了一段时间,便赴任西州境内做县令。”
“而后一步步,从县令做到郡守,乃至西州牧,这期间只用了十来年时间,可以说,他的成名,为师亲眼见证的。”
“当时的他,在西州境内实施他的改革抱负,还是很有成效的,如果在给他十几年时间,大凉绝不会像现在这般,恐怕为师也不敢贸然提出求亲的事。”
“但一切貌似早已注定,在罗清远准备大显身手,继续实施他的治世抱负,当时的凉皇驾崩了,随着新皇登基,前任凉皇的一些对内政策,也经过一番调整。”
“其中就包括寒门子弟、外族求学学子的一些政策,禁止外族学子求学大凉,也就是在那时候,为师才看清了大凉的衰败,回归了扶桑。”
“为师回扶桑前,只知道罗清远貌似因为前任凉皇的驾崩,心灰意冷,有辞官归隐的想法。”
“没想到,他竟然真的辞官归隐了二十年,啧啧啧,这样的人才不用,真是大凉的遗憾。”
听完德康介的讲述,昭和仁川也是一阵感叹,他感叹的是大凉的好命,接二连三的会冒出许多人才,扶桑与其对比,在人才方面,确实差之不少。
但昭和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