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军一到,明军便开城投降了。
攻下洛阳,戚继光率领的新安卫以及部分海防营新兵,从白狼渡渡过黄河,很快便占领了运城。
秦瑜和刘禀先见朝廷这么快就打了过来,顿时大喜过望,很快便南下攻占了三线,完成了跟朝廷兵马的会师。
自此之后,黄河南岸的明军势力只聚集在豫南几座重要的大城当中,而黄河以北,明军实控的地盘也只有晋北与整个京畿,最多再加上个听调不听宣的山东北部。
眼看形势一片大好,有些冲动的朝廷官员纷纷上疏请求大都督府乘机全力北伐收复失地。
说这种话的,不是傻就是坏。
其实如今的魏军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实则危机重重。
首先,鞑靼已经于晋北退出关外,京畿的朝廷死忠也被明军基本扑杀,只有如今驻扎在山海关的陈应诏带着豹韬卫和新编练的四卫倚靠关外的辽东女真人,勉强坚守。
但朝廷三番五次让他带着人马从海上撤离,可陈应诏却屡次用坚守待援的借口来推脱。
徐鹤知道此人心思深沉,也猜到了他的想法,无非是天下未定,无论是明军还是魏军,都需要自己的支持。
于明军而言,有他在便不敢轻易南下!
于魏军而言,若是北伐,陈应诏就是最好的,夹击京畿明军的钉子。
一时间魏廷、明军纷纷遣使前往山海关。
陈应诏和李彝等人的官位在明军已经做到了异姓王的地步,魏廷还稍稍好些,只给了陈应诏大都督府右都督的官衔。
陈应诏摆明了两不相帮的态度,明军自然就能抽出人手,从大名府和井陉两路攻打晋西南。
戚继光带着新安卫和平阳府的人马,在翼城根明军匍一接触便很快拖忘了绛县以南的太阴山一线。
没办法,以现在魏军在晋西南的实力,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