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盛唐挽歌 > 第266章 西域寻亲之旅

第266章 西域寻亲之旅(4 / 9)

说一句话。

“去吧,交子的事情尽快。”

方重勇叫手里的雕版交给马待封说道。

“嗯,节帅放心。”

马待封拱手行礼告退。

等他走后,方重勇长叹一声,在书房里踱步,思考西北的民生问题。

大唐在河西乃至西域,本质上需要运行屯垦殖民模式,民即是军,军亦是民。在帝国衰落时,这样的结构可以最大程度争取战略缓冲。

为了对抗沙漠化的恶劣自然环境,为了维持灌溉体系,为了对抗人数占优势的草原民族军事压力,汉民需要摒弃小农经济模式,进入集体所有制模式。

以“戍堡”为单位,进行军事殖民扩张。每到一地,就杀掉或者驱赶原住民,让内地的汉民迁徙至此。汉代以来经略西域,中原政权就一直是这么玩的。

一个戍堡也是一支小规模的军队,同时还是一个同吃同住,互帮互助的集体农庄。货币这玩意,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好使。

在丝绸之路兴盛以前,很多时候这就是西北汉民的常态组织模式。只是当事人和当权者,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还没有总结出理论,也无法长期维持,更没有细心研究利弊。

更要命的是,西北过于军事化,会导致边疆关系紧张,无故耗费国力。

丝绸之路的繁荣,改变了这种运作模式。而丝路繁荣秘诀,就在于商品经济与自由贸易。到这一步,大唐可就不能说移民到一处,就把那里西域的原住民杀死或赶走了。实际上国力也不允许这么玩。

自开元以来,河西乃至大唐所控制的西域,就是在努力发展商品经济,并因此而繁荣。

武威、敦煌、张掖等地,莫不如此。商品经济的繁荣,极大加强了大唐在西北的控制力与向心力。这里的城旁部落,对于大唐的忠诚度,比幽州那边高了几个数量级。

比起单纯的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