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日老爹王思敬偏向李亨的态度,拿他王难得的人头平息祸端。
“王军使,高秀岩将军也劝了,但是将士们不听啊,都是拖家带口的……”
传令兵胆怯的回道,生怕王难得一刀把自己砍了。
河源军将士的想法很朴素。
安人军闹饷哗变是因为朝廷拖欠军饷,我们河源军也被拖欠了冬衣。
安人军可以闹饷,我们就不能闹么?
安人军都哗变了,我们没有哗变,就算上头要追究责任,那也是先把安人军这一万多人砍完了才轮到砍河源军的人吧?
怎么看朝廷都不会有这么大的动静,要不然就纯粹是便宜吐蕃人了。
安人军闹饷,我们河源军也跟着一起闹饷。
成了朝廷要补齐冬衣,败了安人军先顶锅,河源军承担的风险极小。最后估计也是不了了之。
既然这样,那还客气什么?当然是趁着各军军使去开会的空档往死里闹啊!
陇右节度府衙门大堂的各军军使们都是面色微变,河源军名为抓捕哗变的安人军逃兵,实则是将那些逃兵聚集起来,一起闹饷!顺便找人顶锅!
当然了,这很符合河源军一贯以来的“老大哥”心态。
河源军中的士卒多是鄯城周边屯田兵,跟安人军士卒多半是来自外地长征健儿,情况略有差别。
安人军屯扎荒郊野地,又无家小在陇右。他们只想跑路,但河源军却不想陇右乱起来,他们也没其他地方可以跑,更不想被朝廷拖欠冬衣吃闷亏。
于是跟着安人军一起闹军饷,对河源军来说反而是性价比最优的解决办法。
不过即使是这样,河源军还是顾全大局的。
他们是“先礼后兵”。
先派人来节度使衙门问问情况,当兵吃粮,你先拖欠军饷的,不是我们不讲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