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正是考虑到了这点,才在将大部分疆土送还给刘表后,依旧占着义阳三关的原因。
他怕!
但事情的悖论就在这里,正因为他袁绍还占着人家的咽喉,人家心里也不安稳,明白自己只是暂时后退,所以只要刘表有最起码的军事概念,他也会趁着自己兵力虚弱的时候,反戈一击。
这不是人家多险恶,而是人家也要生存。
但袁绍又能如何?将义阳三关交给刘表?他对刘表没那个安全感。
于是,事情就这样拧巴着一步步向前走。
而京都那边呢?
他们对于袁绍的处境了解并不多,只是看到袁绍的大军已经出现在了广成关外,随时可以北上支援京都。
只要他们这里守住京都,泰山军顿兵城下,袁绍大军北上,两边里应外合,大事就这样办掉了。
和公卿们的高枕无忧不同,这些日子朱儁是真的夙兴夜寐,辗转反侧。
长子的死已经让他悲痛欲绝,京都内的复杂情况则让他更加心力憔悴。
那些公卿们都是袖手空谈,嘴里好像已经把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的了,但实际情况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
朱儁是长年在一线战场上的,对于这些年关东朝廷精锐的消耗是非常清楚的。
别看京都账面上能拉出个二十万丁口,但实际上这个数据就是那些公卿们张口就来。
经过这些日子的亲查走访,京都的实际情况那是触目惊心。
大量的丁口在战事中不断迁移到了南方,他们就是顺着大谷关向南的,然后连绵战事也让军中的精锐消耗殆尽,无地方补充。
要知道精锐是一个部队的灵魂,如果没有大量的老卒支撑在基层,那些扩充进来的新兵就是单纯的拿着戈矛的市井之徒,压根谈不上叫军队。
而精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