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长了见识。
完全不同的土地,更加迥异的制度。
“这印度的瓦尔那……不,种姓制度,是个什么东西?”
李世民觉得那词实在拗口,所以也用种姓称呼。
杜如晦表情充满探究,另拿一纸将那印度的四等级加一贱民单独写在纸上,传递给众臣传阅,并道:
“这瓦尔那应是番语之音,种姓二字应是后世总概其意而得名。”
“这番邦之制颇为野蛮,难怪此前光幕说此地历经战乱而不倒,这番制还能延续千年。”
房玄龄看着后面玩笑之语猜测:
“这印度教以国为名,莫不是印度亦无国君,以教治国?”
“只是……那佛教呢?”
长孙无忌接口道:
“吾等所知颇少,不妨先依此猜测。”
“祭祀通神明,因此这婆罗门便是如陛下一般口含天宪。”
“其余等阶依次类推便知,刹帝利如文臣武将,下两品如百姓。”
至于贱民就更不稀奇,大致似于一个所有人都可以使唤的家奴?
李世民也明白过来,首先便是盯着开伯尔山口的名字若有所思:
真是拗口,早晚有一天给你改了名!
随即便道:“如此之制,不论学识能力,只察其出身,与我唐大相径庭。”
“难怪这印度被异族轮番征伐,民无死战之心,士无保国之志,如何战?”
不……李世民在心里又摇了摇头,这种姓制度下到底哪一姓属于百姓还真的很难说了。
但带来的好处也是看得见的,那便是征服成本大大降低,多好的一个软柿子啊。
没看长侯君集和尉迟敬德眼睛都发亮了么?就连长孙无忌也蠢蠢欲动了。
只是不知这在印度轮番征伐的异国为何不在那开伯尔山口修筑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