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
和《清明上河图》一样,这画人随景动,景又随人变。
移步换景间,作者将目之所及全都绘进了画里。
直到一幅长约7米的水墨长卷,落地成名。
毫无悬念,此画之后便成了藏家们的心头好。
几经易手,最后被一明代的藏家吴正志收入囊中。
许是太爱了这幅《富春山居图》,又或许是秉着‘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的思想。
吴正志在临死之前,命令家人当他面把画烧了陪葬。
除了《富春山居图》,一块共赴黄泉的名单里,还有另一件传世之作《千字文》。
万幸的是,当《千字文》前赴后,火盆里的《富春山居图》被姓吴的侄子给抢了出来。
只可惜,这幅7米长卷还是被烧出了一串连珠洞。
之后,《富春山居图〉被迫一分为二、重新装裱。
前段画幅虽短,但短小精干、画面完好,被后人称作为《剩山图》。
后半段长倒是够长,但损坏严重,画面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
可尽管此传闻面世已久,但乾隆偏偏不信这些神奇的“小道之言”。
硬是将宫里一幅完美无损的《富春山居图》视为真品,并盖上了自己的官方鉴定大印。
这幅画无缺,其实是一幅明末文人临摹的《无用师卷》。
被不法分子裁去了落款,添上了伪造的题跋。
遗憾的是,这位不法分子的水平有限,不清楚元代的书画题跋,其实都是绘在画中。
但好在乾隆的鉴定水平也有限,一直没觉得书于画面空白处的落款有什么不妥。
于是,他们成就了彼此。
十多年来,乾隆每年都要将此画取出,留言并再次加印。
哪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