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色变得越发凝重。
一般而言。
大明的皇帝臣子,素来都是有着天朝上邦之观念,只要是提起关外之兵,基本上都是‘建奴’、‘鞑子’这一类的贬低之语。
但是天启帝朱由校在这里,他特意用上了‘雄兵’两个字。
这便是说明。
在天启帝的眼中,他从始至终都未轻视过关外金军。
而重视对手,认可对手,才是战胜对手的第一步。
天启帝之所以没有被袁崇焕忽悠,主要原因就是在此,他有自己的判断,他能正确认识到关外金军的强大。
并且从魏老狗的探子对后金动向了如指掌来看。
魏老狗应该很早就开始往后金撒探子了,而能让魏老狗这么努力工作的,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天启帝有这个需求。
“五,国内流民。”
这一点,对于天启帝来说,是一个极为头疼的问题。
流民问题,并非朝夕形成,但是到了万历末年,随着萨尔浒之战大败,变得尤为严重。
关外雄兵压境,天启帝需要强大的财政来支撑辽东军费支出,所以他选择了沿用万历末年的三饷,但是并没有在三饷之上再另行加征。
三饷自万历末年而起。
比如辽饷。
万历四十六年,亩加三厘五毫之赋,万历四十七年,上涨到亩加七厘之赋,万历四十八年,上涨到亩加九厘之赋。
而在整个天启七年,都未在往上加过。
因为天启帝心中很清楚,天下民力已经快到极限了。
倘若再压榨,必然会引起大规模的民变。
而在这一点之上,天启帝的好弟弟崇祯就做的很好。
崇祯四年,辽饷加至一分二厘,崇祯十年,上涨至二分五厘,崇祯十一年,上涨至三分六厘,单是辽饷这一项,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