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下,怎么体现?
大家都是电影人,知道其中难度的。
一镜到底的好处是沉浸感极强,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很容易让电影在某个时刻进入枯燥的阶段。
一般电影都是用别的镜头来补充、转场。
但对一镜到底电影来说就真得考虑手底下功夫了。
所以三人越想,头也摇地越快,他们觉得自己来的话,反正这么点时间肯定是找不出什么像样的解决方案的。
不过三人的兴趣也是越来越高。
电影嘛,造梦嘛。
路平安又是个本事人。
这个梦要是真要能被他造出来,效果也如胡清泉说的那般好,那不用说了,自家肯定不会放过这样一部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部电影。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只有两个。
第一是什么时候拍出来。
第二是往哪家送。
关于第一点先不说,主要的是第二点。
实际上目前三家的倾向性已经明显了。
把路平安看做嫡系的柏林电影节需求很高。
肯达洛说了,要是《1937》拍出来后效果的确好,那么艺术性有了,题材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偏好也有了,很是适合柏林电影节。
明年的柏林电影节的送片截止日,对其他人来说是11月下旬,但对路平安的话可以放到12月底,要是那时候电影还没完成,可以先看片,放到1月都再送片都没事。
这就是嫡系大导演的优势。
威尼斯同样很感兴趣,一镜到底代表的就是先锋,要是艺术性能保证,那自然属于专业对口。
而且马可穆勒也同样给了时间特权,说一般人是5月,路平安的话最晚7月都没事。
戛纳的话算是三家里面的感兴趣度最低的。
主要是2002年时候戛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