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纠正。
很快,数分钟的时间过去,分析整理之后的引力波报告,呈现在陈易面前。
“引力波的数据,倒是跟实际撞击的数据完美匹配。”
“从质量弹发射直到命中的整个过程,爱因斯坦凝聚态引力检测仪全程跟踪的引力数据,一直在稳步提升。”
“这就是质量弹从真空获取能量,质量提升的最好证据。”
陈易认真查看质量弹的引力数据变化。
相比较其他的数据,这一份引力数据,显然更加具有证明力。
“如此看来,希格斯场从真空获取能量,再赋予物体质能的速度,哦不对,应该是带宽比较一般啊。”
“正常的情况,这个能量的带宽速度显现不出来。”
“但遇到先消除质量,发射之后,再从真空借能的质量炮,这种卡bug的操作,希格斯场的能量带宽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陈易有些遗憾的摇头。
原本他以为,通过卡希格斯场从真空获取能量的bug,可以实现战机爆星,甚至是单兵肩扛手持的爆星。
但能量带宽的问题,物体从真空获取能量需要时间的情况,无疑把他的梦想破灭了。
当然,严格的算,也不是说不能实现一发爆星。
比如现在战机间隔300万千米的距离进行发射,质量弹的质能只恢复差不多一半。
但如果从600万千米的距离发射,让质量弹有更多的时间从真空获取能量。
那么,质量弹应有的威力,肯定能完全爆发。
但拉长距离,瞄准的难度就会直线飙升,命中的成功率就会直线下降。
毕竟,质量弹发射出去,短距离还好,环境的干扰差不多可以忽略。
要是距离太长,这就要严格分析战机的轨道,质量弹发射之后的轨道,周围引力场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