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臣期望的人才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就以火药配比来论,在臣来看,目前的配比还可以精细化,只是缺乏人才与工具去将用量处理得更精确,目前的秤,并不支持轻微重量的称量。”
“还有冶炼铸造,目前神机炮与火铳多是铁质,但纯铁质的火器一旦用久了,很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尤其是磨损会降低火器的准头、射程,甚至会导致炸膛等。如何去处理冶铁,掺杂什么金属可以改进冶炼质量,这也需要人才。”
“山海炮方面,风速,顺风逆风时对山海炮的影响,所处位置是高是低,用哪个角度去发射火药弹,用多少的火药用量可以达到预期的射程,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负责……”
远火局的匠人是优秀的,他们也是有智慧的,这些人用实践,通过一次次失败来摸索出了成功之道,但他们依旧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实验精神,用他们五十年,顾正臣也不可能看到炸药的影子。
必须有一群敢作死、敢玩命、能创新、能乱来、又有真本事的人才去推动火器不断迭代,不断变强,直至发展到黑火药的极致。
这些人才,是远火局未来的新鲜血液。
朱元璋没想到,一个火器竟有那么多头头道道,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见顾正臣说完,便问道:“朕手中也没这样的人才,你打算去何处寻?”
顾正臣看着朱元璋,认真地说:“没有这样的人才,只能去培养。臣希望在国子学挑选一些监生来做这些事。”
“国子学?哈哈,他们未必会跟你啊。”
朱元璋直摇头。
现在的国子学,就是未来的国子监。
顾正臣知道,这里的监生不少,目前有八百余人,还开了个分校区“中都国子学”,不过中都那里主要是勋贵之子,包括老朱的儿子也在那里进学过,比如朱大朗、二郎、三郎……
监生是文人,文人的奋斗目标就一个:
考公。
咳,是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