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喜欢这幅画?”那人问。
“这幅画……这幅画怎么会这样?”我无法回答他,而是喃喃自问,“这还是一幅反弹琵琶图吗?这幅画和112窟的,到底哪一幅才是真正的反弹琵琶图?”
其实,这个问题正是书画界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某些“臆造画”与“临摹画”一直都宣称自己完美继承了古画的原始神韵,比原版更具有表现力,所以能够证明自己的功力已经超越了原作者,是真正的集大成者。
我站在这幅巨大的反弹琵琶图前,真的已经无语。
112窟反弹琵琶图已经是不朽的经典,只能被临摹,不能被歪曲。可是,眼前这幅,却绝对比112窟的更为精致复杂,一看就知道是画中珍品。
“这幅画哪里来的?”我问。
“你问我,朕倒是要问你,这幅画是哪里来的?”他反问了同样的问题。
“我怎么知道?”我顾不了礼节,对着他咆哮起来。
他也挥舞手臂,怒气冲冲地反问:“你从哪里给朕弄来了这幅画?这仙境到底在哪里?朕问你不下一千遍,你总说要带朕去,却始终推脱。秋银蝉,你好大的胆子,敢欺骗朕?这天下都是朕的,谁敢对朕妄语,谁就是死路一条,你不知道吗?你不害怕吗?”
“秋银蝉?”我突然沉默。
我当然知道这个名字,此人与北宋徽宗关系极为密切,更在“靖康之难”中起到了最大的反面作用。
两宋史、宋代野史中多次提到“秋银蝉”此人,甚至到了康王赵构在临安城构筑小朝廷时,此人摇身一变,又成了南宋皇帝的座上客,堪称“术士祸乱国家”的典范。
“我不是秋银蝉。”我摇头,大步走向那卷轴。
卷轴悬挂处接近屋顶,我顺手拉过一把椅子,踩上去,先将卷轴自下而上地卷起,然后摘下来,用丝绦系住。
这幅画对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