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之后,天气慢慢转凉,朱翊钧披着件大氅,开始了每日批阅奏疏。
礼部已经按照大明皇帝的指示,拟好了国书,陛下看过修改后,发往各国,大明奏疏不过夜,所以各部的回复都异常的快,行政效率极高。
“礼部这个想法很好,大明不惯着他,倭国那封一定要倭国的天皇下印,防止倭寇耍赖。”朱翊钧朱批了万士和的奏疏,万士和说要将国书三次置换,在倭国天皇用印后送回大明。
也就是说,一式三份,会在收到上一本后,发到倭国,最终三份条约都会回到大明礼部,大明对三份禁止海寇条约,再检视一遍,防止倭国玩狸猫换太子的把戏。
对倭人,如何防备都不为过。
“顺天府丞沈一贯上奏说的这几件事照准即可。”朱翊钧看着沈一贯上奏的内容,顺天府人越来越多,城市管理变得越来越麻烦,已经开始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堵车,人力车、火车、推车、势要豪右公子们的轿撵、车驾混在一起,整个京堂都是乱七八糟,甚至连塘报都会拥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对城门进行扩建,要对道路进行扩建,要对行道进行规范,要对车辆的大小进行全面规范,要修改宵禁的时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儿,沈一贯已经尽量保证它的顺利平稳推行了。
而且还得请皇帝下旨,让所有人都遵守交通条例。
京堂这个地方,一板砖下去能砸到六个清流名儒,还有四个有官身,所以不好管理是必然,那就只能请皇帝下旨了。
在大明,能够呼风唤雨的只有皇帝!
朱翊钧准了沈一贯的请求,随着人口的增多,京堂这个地方,再不治理交通,连皇帝都得堵在皇宫里寸步难行。
朱翊钧看着一本奏疏,眉头紧皱了起来,这是王谦上奏的奏疏,里面是逍遥逸闻的新一刊的未审稿,等待着皇帝的朱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