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汗的手里,但他思前想后,还是没有引刀一快,他不肯死,自然是惜命,但大明和北虏,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契机。
作为宗主大汗,土蛮汗的命不仅仅是自己的,还有所有草原人的,俺答封贡,大明放开了边方贸易之后,俺答汗所率领的右翼,生活快速的稳定,甚至修了板升和归化两座城池。
土蛮汗也看到了和解的希望,他此番入京自然是走投无路,或许,可以给草原人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都打了两百多年了,你来我往,谁都没能奈何谁,非要把大明皇帝的目光,从广阔的海洋回到陆地上,看向生活本就困苦的北虏?
董狐狸听闻土蛮汗如此说法之后,只是不屑一顾的说:懦夫总是会给自己的胆怯,找到合适的理由。
董狐狸弃土蛮汗而去,前往了板升,投靠了俺答汗,到了土蛮汗这个年纪,对与错,是与非,早就没有了标准,这人间事,无外乎选择二字。
土蛮汗是大明皇帝册封的怀义王,是虏王,他入京自然有自己的一条流程,本来土蛮汗该走朝阳门入京,那才是王爵要走的路,礼部因此爆发了一轮讨论,皇帝最终朱批,走兵道德胜门。
万士和主张走德胜门,因为虏王本身并不是宗亲,不是大明的亲王郡王,这些虏王的跟脚,是大明军事羁縻的一部分,类似于大明册封的指挥同知、指挥使,既然是军事羁縻,自然要走兵道。
如果土蛮汗能走朝阳门,则代表着修文德以柔远人的胜利,走德胜门则代表着夷狄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的胜利,万士和竭尽全力的说服了大明皇帝他的主张,并且压制了礼部内部的修德派,最终取得了这个结果。
类似的斗争还有很多,一部分激进派,则认为此时土蛮汗在路上理应出点意外,意外去世,而后大明更好的统治新开辟之地,即坝上草原,这部分激进派则以谭纶为代表,这种激进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