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遮奢户、望族们改变的风险。
朱翊钧在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之后,对这种风力舆论准备再观察观察,严格的封禁和扼杀,有的时候反而适得其反。
廷议结束之后,朱翊钧专门留下了万士和,询问了土蛮汗入京朝贡的诸多事宜,大明方面已经做好了准备,即便是土蛮汗失信,不肯来了,京营也会在戚继光的带领下,去‘请’土蛮汗入京,到那时,就不是现在这个待遇了。
万士和说完了正事后,并没有马上告退,而是思索了一番后,开口说道:“陛下,孙克弘的开海七事,臣并不认为其愚蠢,臣也不是收了孙商总的银子,为孙商总美言,这还要说起永乐、宣德旧事。”
“永乐年间英国公张辅两次荡涤安南国,可是这宣德年间,还是失去了安南,这也不是安南有不臣之心,实在是彼时我大明在安南变成交趾十三司后,过分朘剥导致。”
万士和说起了张辅两次克平安南国,大明交趾十三司维持了二十二年后,最终还是没能稳定统治的原因,万士和已经十分委婉了,但张辅两次平定,两次离开,大明在交趾官员、宦官们,干的坏事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是残忍朘剥、罄竹难书。
安南的复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竭泽而渔的官逼民反。
大明在宣德年间失去了交趾十三司,这是一个历史教训,到了今天,这个历史遗留问题都不好解决,对大明而言是遗留问题,对安南而言,也是遗留问题。
安南有超过一千年的时间被中国完全统治,文化、政治制度、军事、经济都跟大明高度趋同,可现在安南实质性的成为了藩属国,也让安南国出现了许多内生性的问题,而且找不到出路。
所以,在孙克弘提出开海七事的时候,万士和表示了赞同。
“王化这条路的确不如泰西的完全掠夺来的直接,王化甚至可能会赔钱,但王化的好处是王化之后,便是开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