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做完的!”
“我中国人,不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吗?”
这番话说得朱见漭十分动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杨廷和出班,行礼道:“老臣认为杨尚书说得对,咱们这代人,不是享乐来的,也不是管什么生态问题的。”
“咱们管的是怎么活下去。”
“大明四十亿人口,肚子是天大的事。”
“以本国出产的粮食等物资来看,咱们是无法自给自足的。”
“老臣算了一笔账。”
“咱们国家的粮食,最多够25亿人吃喝,咱们国家的棉花,最多够15亿人用的,幸好咱们用化纤制衣,但石油储量又不够,如果大明现在就闭关锁国,最多十年,就会出现石油荒。”
“其他矿产资源,煤炭,估计也就够烧一百年,子孙怎么办?铁矿也不足,不计算战争的话,民间使用够二百年所用,金、铝、硫磺、硝石方方面面咱们都缺。”
“老臣都算过了,所有矿产资源,最多够我华夏子孙用二百年的。”
“二百年后,我华夏子孙就毫无资源可用了。”
杨廷和悲悯道:“与其担心生态被破坏,不如担心二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会不会活着。”
“生态再破坏,人类再无法生存,起码能维持几百年吧?”
“但二百年之后,咱们还有子孙后代吗?我华夏还有华夏吗?”
“所以。”
“咱们必须得搞建设,不能考虑什么环境因素,什么生态因素。”
“经过科学研究,古代的河南还有狮子、犀牛存在的痕迹呢,现在别说河南了,广西都没有。”
“生态一直在变,可人类灭绝了吗?”
“没有!”
杨廷和道:“人是能随着生态变化的,最近老臣在读生物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