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是都察院御史李东阳的奏疏?”李贤发现一个绝世天才。
太监将一本奏疏,送到李贤手中。
李贤看完,文采斐然,见解深刻。
“贺喜陛下得麒麟才子!”李贤仿佛看到了,李东阳拜相之日。
朝臣都传阅这道奏疏,都啧啧称奇。
“陛下,您觉得国朝对东南夷过于蔑视,莫非是要改变对东南夷之策吗?”余子俊问。
“不改。”
朱祁钰站起来:“既然朕改名为大明帝国,那么就要展示出大明的霸气来!”
“他们不死,大明丁口何处安置?”
“他们的存在,挤压了大明存在的空间!难道他们还有必要存在吗?”
“说来说去,是他们占据了膏腴之地,这就是原罪!”
又话锋一转:“但是,朕最近看了篇文章,觉得有点意思。”
“是浙江人谢恩,写的一篇文章,朕下旨传阅天下了,你们应该都看到了吧?”
谢恩靠这篇文章,谢家不但没被移民,谢恩还被录入军机处。
“陛下说的是谢恩的民族论?”白圭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是以记得清楚。
“没错,就是这篇民族论,让朕对谢家高抬贵手,甚至还破格录他入军机处。”
朱祁钰道:“大明强压东南夷,已经让东南夷催生出民族这个概念。”
“诸卿,朕问问伱们,咱们是什么人啊?”
当然是汉人了。
“这就是民族啊。”
朱祁钰道:“朕为何要强制天下人用汉姓、说汉话、穿汉衣,甚至不停在模糊民族的概念,就是让大明人全部是汉人,汉人,也是大明人。”
见朝臣满脸懵,这个概念秦汉时候就有了呀。
有什么问题吗?
“李贤,朕问你,汉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