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出多少,出什么,这个都可以灵活掌握。实在贫困的,用工代束脩,那也行。”
“这个好。”五郎笑着点头。
庄户人家,即便是穷的叮当响,别的没有,总还能干活吧。而这样的束脩,当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要让来读书的人更懂得机会的来之不易,更加重视和珍惜这个机会。
当然,这也是防备懒人和无赖的有效手段。
“就算家里没男劳力,来个媳妇,做点针线,帮着洗洗涮涮,那也算他出了工。”张氏就道。这是考虑到有一些寡居、没有什么劳力的人家的情况。
“没男劳力,也没人做针线,小孩来帮着放放牛,挖些野菜,这个也算他出了工。”小七也跟着说道。
大家都说好。这样执行下去,只要是真心想念书的孩子,就没有进不了私塾的。小七和五郎一样,都曾经想念书而不得,也就特别同情和他们有同样遭遇的孩子,所以会想的特别的周到。
“这个是大好事,行善积德,得早早操办起来。”连守信笑着道。
“对。”五郎点头道,“咱们先拿出个章程来,然后马上就办。”
“我还有个想法。”连蔓儿就道,“念书的人多,可是真正能走科举的人却不多。咱们办这个私塾,那些有潜力,能走科举的,咱们当然负责资助。可这走科举,也不是有钱就行的,还得本人有这个资质、天分。”
那些没有资质、天分的人怎么办,就白白的念了私塾吗?
私塾当然不会白念的,识文断字,不仅是提高自身的休养,同时也能增强谋生的能力。就比如说二郎,如果他识文断字,连蔓儿一家为他的安排就会是另外一番局面。
“咱们家现在有这些铺子、庄子、牧场,以后还会有更多。这些地方都要用人,在咱们家私塾念书出来的,知根知底,更可靠,也更忠诚不是吗?”连蔓儿接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