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是原声电影。他能从这些电影中感受到中国的过去和现代,尤其是中国电影界拍摄的诸多现代电影,用中国的发展来对比日本——虽然日本不管南北,这些年国家和民众的日子都优裕的太多太多了——但比之中国那巨大的差距,总是让他痛心不已。然后这股心痛又会化作巨大的动力。
北辉次郎对中国非常熟悉,也十分推崇中国的政治,可是他上次来中国还是在1923年。那一年东京日本政府辖区内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关东大地震,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都受到了天谴一样的毁灭。大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高达60亿日元。
在这样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西南日本也不能不伸出援手来,当然日本人那是更要指望自己的boss中国来帮助。南北日本自从分裂以后第一次组成了联合代表团前往北京求援,北辉次郎在北京呆了一个月,那以后他就再没有到过中国。
1923年的中国刚刚赢得了那场夺取世界霸权之战的胜利。整个中国都处在战争红利的强烈刺激之下,经济异常的繁荣,城市居民比例从战前的35%,迅速跨进了45%+,进入50俱乐部指日可待。
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北辉次郎的印象里面,中国一些大城市现代化建筑是多了些,却也未必比东京、长崎更加繁荣,反倒是普通的乡间比日本农村要进步许多。北辉次郎在中国的那一个月里,到过河北的一些府县乡村,亲眼看过中国的农村。对比日本乡村的贫困,中国的农村不仅人的精神面貌和穿着胜过不止一筹,住房也普遍是高大的砖房,每个村子里还多多少少有几幢两层、三层的楼房,而且中国农村的机动车数量远不是日本可比的。乡村之间的道路,至少在主干道上,都有休整,一些路面更是铺上了柏油或水泥。
那个时候北辉次郎对于中日之间的差距认知很清晰,中国人的中产阶级【贫困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