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了,刘暹不管。
镇海堡的七八千人就不能这么干了。具体怎么处置,就有西宁地方军政拿主意了。反正拆开拆散是必须得。
再有西宁城五六千的新教信徒,这些人多是妇孺和老弱。正当年的青壮没几个,刘暹大笔一挥,配给了蒙古七旗,让他们全带去青海。
当六月二十二日,距离当初出兵的日子正好过去一个月的这一天,刘暹带领大军转回了丹噶尔城。此时,这里收容的难民数量已经越过了一万五千人,正向着两万人大关迈进。
刘暹不准备留守多少部队。虽然跟玉通达成的协议里,这个丹噶尔城今后就归征伐军地盘了。刘暹也只在这里留配了两个不满编的中队,外加一个医疗小组和教习十余。两个不满编的中队里还有六七十人的伤病员等待康复,真正的武力只有百十人。
多尔济沙木当即表示留三百人协助,其他六旗王公也不是傻子,你三百、我二百,最后脸上多尔济沙木的人,都留下了一千八百马队。
刘暹才不愿背这个包袱呢。一千八百马队,人吃马嚼,一个月下去能当五千难民消耗都多。虽然在丹噶尔城和镇海堡、西宁、化隆、循化等地都缴获了大批粮食,可大多刘暹都留给了西宁的地方军政。
西宁府要全方面恢复民治,可以没金没银,却决不能没粮食。运回丹噶尔城的只有三万石粮米。
魏明循化收拢的一千多头牛,也只把三百头拉回了丹噶尔城。刘暹的知大局识大义,只把玉通、郭襄之等官场老手都深深感动了一把。
三百头牛对于丹噶尔城迟早超过两万的军民来说,绝对是不够用。这点上许多秦军的人都劝刘暹,一千多头牛至少也拉回五六百头。刘暹却一概不听,这一点上他早就有了想法——马耕。
中国农业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耕地牲畜都是牛,只有新疆边地有少量的马耕田。在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