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呼衍当涂看着汉室奇怪的说道:“背主忘恩,三姓家奴,我匈奴人都极为不齿,贵国自号礼仪之邦。怎么会愿意这些贼子出头?”
汉使顿时就尴尬无比。
讲道理的话,呼衍当涂的反问,非常有效。
当此之时,没有什么民族主义和国家认知。
在中国士大夫和贵族的传统观念认知之中,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才是主流。
著名的淮阴侯报一饭之恩,就能很清楚的说明,此时,士大夫贵族们的脑子里的善恶观与是非观究竟如何。
当初。韩信贫微之时,在其家乡的亭长门下当食客。
天天在亭长家蹭饭,久而久之,亭长的妻子厌恶韩信,于是,在某天故意不给韩信准备饭食,韩信也秒懂了对方的意思,拂袖而去。
之后,无家可归,也没有收入的韩信。就只能靠着垂钓,有一顿没一顿的混日子。
某天,一群大妈来到河边洗衣服。
其中一位,见韩信可怜。于是就给了韩信一些饭食。
韩信因此感激不尽,说道:有朝一日,我一定您的大恩。
后来,韩信功成名就,荣归故里,寻找到当初那位赠与自己饭食的大妈。拿出了一千金,作为报答。
这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来历,与它一同诞生的,还有胯下之辱这个典故。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蹭饭,为何大妈能得到报答,而那个亭长却只获得怨恨?
这就跟古典时代的中国士大夫和贵族的观念有观了。
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韩信最初,是以食客身份在那个亭长门下蹭饭的。
表面上看上去,韩信似乎每天都是在蹭饭,混吃等死。
但实际上,两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
亭长给韩信一日三餐,而一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