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明殿的意义: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
因而,从此可以看出,承明殿,实际上是皇帝的路寝(正寝)。
但,此时,自周代传下来的三寝制度,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高寝,在汉代成为了代指刘邦宗庙和陵寝的称呼。
路寝,因为逼格太高,历代天子都不喜欢住,反倒是本来只是妃嫔们居住的小寝,成为了皇帝日常常住的地方。
因而,渐渐的,承明殿就成为了汉室天子除宣室殿外,召开会议和朝会最多的地方。
后世辛弃疾在其词作中就曾写道:夜半想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以此表达自己对南宋小政权的不思进取的不满。
但其实,作为皇帝的路寝,承明殿还是非常舒服和宽敞的,甚至有着不下于宣室殿的规模——其正殿完全能够容纳超过五百人议事。
这也正常,毕竟,路这个字,在周代的意思,本身就是与大、宽相通。
许多古文里,路、大、宽,都可以相互通假。
不过,承明殿,在刘彻登基后,还是首次启用,作为朔望朝的场所,因此,宫中的宦官和下人,不得不提前四五天就开始准备——上一次承明殿被启用,还是在太宗孝文皇帝后元元年,距今已经有九年之久了。
当年,就是在承明殿中,刘彻的祖父,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议佐百姓诏》。
这道诏书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
但没关系,你只要知道,在汉代历史上这个《议佐百姓诏》与刘彻老爹在历史上颁布的《令两千石修职诏》和小猪的《求茂才异等诏》合称兴汉三诏。
这三道诏书,在西汉的历史地位,就如同天朝的太祖思想,太祖理论,世宗代表一样,构成了西汉政治的基本指导理论思想。
只是很可惜,与天朝太祖思想一样。昭宣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