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
若论能力,杨廷和绝对没问题,若论气场杨总督也绝对够大。可谢慎觉得眼下宣大离不开杨廷和,就像陕西离不开杨一清。
在历史上二杨都做过内阁首辅,足以证明他们的能力没有问题。但假使把杨廷和调回京,叫其入阁参与政务谢慎和李东阳自然可以轻松一些。但那和饮鸩止渴有什么分别?杨廷和比谢迁只小十岁,说句不好听的也快到了致仕的年纪,弄不好再干个十年也得乞骸骨了。叫一个快致仕的人入阁即便干出了政绩又能待上几年?
这可和谢慎提拔青年才俊的思路不一致啊。
倒是杨廷和的儿子杨公子不错,就是太年轻了一点。等到他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熬上几年资历都已经是小十年了,那时候恐怕谢慎和李东阳已经累死了。
“咳咳,木斋公,谢某自然知道石斋公的能力足以胜任阁臣。只是现在宣大离不开石斋公。不知木斋公还有别的人选推荐吗?”
谢迁沉吟了片刻,幽幽说道:“剩下的都是些入仕未久的年轻人,恐怕......”
谢慎连忙道:“这倒也无妨,有志不在年高嘛。”
谢迁点了点头,心道四明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要是因为年龄就把年轻人排除在外,确实有些不公平。
“若说年轻人确实也有几个不错的,依老夫看顾昆山便很不错。”
谢迁一边捋着胡子一边说道。
“顾昆山?”
谢慎愣了一愣,显然没有反应过来谢迁说的是谁。
谢迁笑了笑道:“四明你应该见过他的,此人是弘治十八年的状元郎,初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初年升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
谢慎恍然大悟,原来谢迁说的是大才子顾鼎臣啊。
顾鼎臣生于成化九年,字九和,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人。顾大才子的升迁轨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