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对他说府里的春粟收成,竟能达到三百斤,这还是平均下来的产量,比去年他们老柳家最高亩产的收成都要高上了三五成,老柳不免有些不信,这个柳无尘,不是在忽悠他们,欺他们老柳家不懂农事吧?
“回老爷,确切地说,是三百零五斤,粟米在收上来时,户农们自己就已经做出了统计,无尘也亲去看过,确是没有一点夸张虚报的成分。”因为柳府的奖励制度有别于其他的家户,每年付给佃农的粮食都是以产量的多少而定,所以柳府下面的那些佃农也就特别关注他们负责土地粮食的产量。
事实上,当佃农们把这个数字报于管家知晓时,柳无尘也被这个数字给吓了一跳,直觉得以为是下面的佃农为了佣粮而虚报,为此他还专门着陈明则去查勘了一番。
记得去岁秋收,他们府里那三十顷良田的产量就已经是有些惊人,最高的每亩能产到二百三十斤,在整个三原县甚至是整个长安城,都数得上头角。能把一片当年开出的荒地,耕作收成到如此地步,他们柳家已经算得上是史无前例。
但是今年,等到陈明则将调查的结果呈上时,柳无尘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块荒地的产量,竟还会有这么夸张地增长。
三百零五斤,在这个每亩产值最多也人有不到两百斤的时代里,那是一个什么概念,便是柳无尘少有从事耕作,却也是能够想象出这个数字会给朝庭,会给大唐所有的农户带来什么的冲击和震惊。
一亩增产百斤,十亩就是千斤,百亩就是万斤,若是把大唐境内所有可以耕作的土地都算上,那又会是怎么样一个数字?
“无尘大哥,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也没跟我打声招呼?”看柳无尘说得这般认真,一旁坐着的柳二条多少也意示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
毕竟也是农户出身,虽然不是甚为精通农务,但是对这地里粮食的产量,柳二条的心里却是还有一个谱量。若是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