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院外。诸部寺司局应当都隶属于内阁之下,由内阁首辅总领行政。”
“内阁以后就由首辅负责,再设一次辅,数名群辅。分管诸部事务,但由首辅总领内阁。内阁不再只是票拟,而是朝廷的行政事务直接由内阁处置。”
听到皇帝如此说,袁继咸大吃一惊。
这可就不是简单的改动了,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将完全改变朝廷的格局。在明之时,内阁的地位其实一直有些尴尬,大学士只有五品,往往得要靠兼任六部的尚书来提高自己的品阶,而且他们虽说到了后期,权柄渐大,但实际上内阁大学士得实加尚书之职才能真正主掌部务,要不然,空有大学士之职实际上管不了太多的事情。
哪怕是首辅,他们也顶多是拟票贴黄。对于奏章只有先阅然后给出建议之权,最终如何处置得送进宫,由皇帝或者由司礼监的太监们批红决定。哪怕是批红同意了,说不定还要被中书或者六科给驳回。
在这种制度下,内阁并不真正的成为国家的首脑。甚至六部才是真正掌握朝廷行政的机关。
大汉建立后,制度有所变化,内阁品级提高,大学士们不再兼任各部尚书,而是直接统领各部。可后来朝廷又把财、税、计等各部从中分出,另外还设立了枢密院。并且司法的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也不归内阁管辖。
没有了司法、财税、军队几大块的管辖权,无疑让内阁权柄下降了不少,尤其是手里没有了财计权,内阁很多情况下都做不了主。若不是大学士们还挂着总理参政衔。能够参加总理会议,他们权柄更小。
现在刘钧也意思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权责分的太散了。一个内阁七个大学士,首辅次辅群辅之间其实权力相差不大,没有了主次。而行政事务上,下面又分成了数大块。连财计都掌握不了,如何做好行政?
现在内阁一下子缺了六位大学士,倒是让刘钧觉得也许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