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得实实在在的教他们如何理政处事。如何写公文,如何办事等等。”
要达成这样的要求。不用官吏教,那用什么教?
“陛下,前国子监的监生如何处理?”
国子监最盛时有上万人,现在虽不复当初规模,可也还是有好几千人的。不过这里面,有好多人是捐监,许多是过去官吏子弟。
“这样,举行一次考试。内容就按此次科举出题,对其中成绩合格者,也录入京师大学学习。成绩不合格者,哪来的回哪去。”
“以后,禁止捐监,京师大学也不许有什么勋贵官员子弟塞进来。能进入京师大学的,必须都是通过科举考选进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帝国未来的官吏。”
“等京师大学走上正轨,教务司可以考试在洛阳、金陵、长安也再开设一所大学。用以培养优秀的帝国人才。”
教务卿又问,“那进入京师大学的这些学生,是算官还是吏?”
“在就读期间。一律只是学生,没有官身。但每个学生可以给予津贴,实习期间还有实习薪水,进修时成绩好的,表现出色的,还能得到奖学金和助学金。这样吧,设三百个奖学金名额,每年一选,每个每月十块银元。助学金设八百个。每个每月五块银元。实习期间的薪水,则为该岗位正式薪水的一半吧。”
教务卿连忙将刘钧的话一字不漏的全都记录下来。
他本来是礼部的官员。这次被选为正三品的教务卿,也是受宠若惊。
对于教育。刘钧是很重视的。虽然说大汉这次科举,参加童生试的人都过了百万,但大汉两亿多人口,不识字的人更多。
“以后官学也要改一改了,县学不能是只有考中秀才后才能进学。”刘钧想了想道,明代的官学,是和科举挂钩的,县学府学,里面都是那些考中的秀才。实际上,县学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教学,生员并不需要常呆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