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们打发给台湾巡抚何腾蛟了。反正刘钧也没想过真跟他们现在谈,要谈也是打完这一仗之后再谈。现在谈着,不过是麻痹下大员的荷兰人。
在这种进展缓慢的谈判中,刘钧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调集的舰队终于到了,再次凑集了五百多条船,不过这支舰队比上次的舰队实力还要弱些,大船更少。
崇祯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晚,刘钧率领这支庞大的新舰队自澎湖出发,于当天中午顺利抵达大员台江鹿耳门。
此时的荷兰人占据的是日后的台湾台南一带,当时这里有许多沙洲,围着台江湾如一条岛链一样的围起了一个台江内海湾。而荷兰人的大本营热兰摭城堡,正是建立在大员岛上。
而鹿耳门是一条进入内海的水道。
当时大员岛一侧是外海,一侧是由诸岛围起来的台江内海。但大员岛热摭城附近的水很浅,无法进出大船。大船一般先停在外面的南北两个泊口,然后用小船运送货物到达大员岛码头。
从南北泊口进入大员岛有三条水道,南北两条水道外,还有一条更浅的水道鹿耳门,出入仅容三舟。
鹿耳门外的南北水道,北水道淤塞,无法通航。鹿耳门水浅道窄,只有南水道更好航行,可荷兰人热摭兰城的火炮对水道封锁,故而鹿耳门成了刘钧和郑芝龙他们早前反复商议作战方案时的首选。
不过鹿耳门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那就是这条水道大多时候都很难经过大船。可每天的午时,正好是潮水饱涨的时候,这个时候,鹿耳门水道就能直接通过大船。
刘钧他们早把这些情报打探的清楚,他们的出发时间也是特别选好的,半夜时乘黑出发,然后等到中午涨潮时趁势通过鹿耳门水道。
鹿耳门水道北面是鹿耳岛,南面是北线尾岛,过了水道就是台江内海,而北线尾岛南端对面正是大员岛的热摭兰城,中间隔着的正是南方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