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差,恐亦难敌孔明也,但若跟年近六旬的荀公达相比,则必然稳占上风。
马钧推车推得歪歪扭扭的,但众人眼力都准。可以瞧得出来,那不是小孩子力气不够,而是他缺乏推车的经验,平衡性保持得不是很好。独轮车好训练哪,找些中等资质的兵卒,有个三五天也就练出来了,无论平原、山地,皆可推行如飞。
且说马钧把弩车推到标靶前四十步外放下。随即转头瞧了瞧孔明,但见孔明摇头示意,于是一咬牙关。再度提起车把,后拖到了四十五步左右。安稳了弩车之后,马德衡微微躬身,把脸凑到了圆柱体弹匣尾部。诸葛亮随即介绍说:“弩长一尺四寸,木杆铁簇,以纸为羽。敷之以蜡,可避潮湿……”
曹子孝提出异议:“以纸代羽。古所无也,可用否?”诸葛亮先点一点头。随即又摇头:“其稳自不如羽也,然匣中置矢二十,可连射也,若更以羽,不便运行。”纸尾箭肯定没有羽尾箭好用啦,但比起无羽之矢,稳定性终究还是要强一些的,最主要形状规整,方便置入弩匣。
接着继续介绍:“弩上置匣,遮蔽望山,难以取准,然今易以圆匣,首尾不闭,乃可从置矢之孔窍中取准,便也。”随即望向天子,天子颔首:“可。”于是诸葛亮一声令下,马钧便即摇动弩侧的手柄,反复上弦、驰弦,顷刻之间,二十矢连续激发。
是宏辅微阖双目,仅以耳所听闻之发声来判断,嗯,射速跟初号机差不太多,也是一秒钟一发。
有那守靶的禁军随即疾奔过来,跪地禀报:“二十矢中十三矢,靶皆洞穿。”诸葛亮有点尴尬地微微一笑:“德衡不善射也……”那意思,我叫马钧来试射,只是想让你们看到就连这么半大孩子都能驱动连弩,使用是如此的方便,而至于准头……马钧是真不会瞄准——“亮自试之,四十五步可十中其八。”
就说话这功夫,马钧取下射空的弩匣,从车上又搬过一具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