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皮革还是鱼鳔熬成的黏胶,受潮都会降低黏性——弓臂还好说,大多外涂以漆,可以防水,只要注重保养,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然而箭羽脱落那就比较难以解决了。
第二个重要问题,是以兽筋为弦,受潮后容易疲软,使得弹力不足。固然一般情况下弓弦也都要解下来,藏于弦袋之中保存,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潮,但问题一场仗打个数时、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你又不可能临战才绑弦,不可能战中少歇就把弓弦解下来,所受影响依旧不小。
即便在中原地区,在长期阴雨天气之后(且不说雨中),弓箭的威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第三个问题还在箭羽,箭羽受潮后会变得沉重,一方面不便及远,而且导致前后配重不等,更容易偏转方向,影响到射击精度。
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或者起码解决一两项吧,才能够在短兵相接不敌蜀军的前提下,尝试以远射武器来扳回局面。
是宏辅前一世是历史迷,也是古代军事的爱好者,对于武器装备是有其独到认识的——“发明”马蹬、火药,就是他对这时代军事技术的划时代贡献了。但只可惜他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过各时代的冷兵器,也缺乏理科知识,很多事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没办法直接指点诸葛亮,只能尝试着点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来罢了。
“吾闻潮湿处,非止交、广也,蜀、沅、湘、洪、闽亦然。尤闽东临海,气候或与交、广同,乃可访之,探询解法。”你去找找有没有闽州出身的弓匠或者将领。问问他们有什么解决的方法没有——难道闽州打仗就干脆不用弓箭了吗?不大可能吧。
此言貌似有理,其实很想当然,诸葛亮接连寻访了好几天,最终却还是空着两手回来了。朝廷新设的闽州,大致等同于后世的福建省。原本不过会稽郡南部而已,偌大地区只设半个郡,可见开发程度有多低,户口有多稀少了。东汉建安以前,福建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