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伯方归府后,将如何做?”
魏国六相,按序排列分别为:中书令是勋、尚书令荀攸、御史大夫毛玠、中书左仆射刘晔、尚书左仆射凉茂和御史中丞王郎。其中诸葛亮光提了三个人的名字,问是勋,说您根据他们的性情、为人处事,估摸一下,他们今日返回府中,因应朝上之事,会做何举措呢?
是勋闻言,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毛玠、凉茂素来耿介,也并不贪恋名位,倘若不跟刘晔似的,先去找人商量,结果被人给拦了,说不定就会写就辞职的奏疏,明儿一大早递入王府。还有荀攸,他也不是很热衷于那个尚书令的位子,而且严苛点儿来评价,荀攸之主尚书,比他叔叔荀彧要差得很远,所以荀公达就曾经向是勋私下透露过,说自己愿为张良,不愿为萧何、陈平也。
汉初功臣萧、张、陈这三个人有何区别?那就是张良纯任参谋,以智计为刘邦筹划,等到天下底定,便即辞去;而萧何、陈平,那可在太平年月都做过丞相,统领过百官啊。故此荀攸的意思很明确,他本人合适当总参谋长,不合适当国务总理。
所以说荀攸也不会恋栈,说不定返回家中。同样也写下请辞的上奏。虽说曹操已经挽留过了。但这时候的官场惯例。是要反复做表面文章,比方说“三拜三让”,或者“三辞三留”的——想前一阵子是勋装模作样地请辞,跟家里连呆了三天,曹操就先后下过两道慰留的旨意,那才把他给“留住”啊。
由此观之,既然本无恋栈之意,那么荀、毛、凉这三个人就很可能把戏文作足喽。反复上奏请辞。终究今日朝堂之上,群臣请辞也好,曹操温言抚慰也罢,全都是口头文章,若不落于纸笔,深恐士林异言也。
想到这里,是勋不禁苦笑,问诸葛亮:“吾亦当上奏请辞乎?”
诸葛亮说当然啦,要是谁都不辞,您也可以不辞。倘若别人奏辞,您这儿却毫无举动。或者比他们慢上一拍,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