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瞧瞧,自己元从党中也就简宪和略微还算有点儿政治头脑——孙公祐就是一迂腐书生;关、张、赵等但识用兵,不识为政;夏侯纂出为广汉太守,不在成都。
于是只好矬子里拔将军,把简雍召来密谈,将心中的担忧和顾虑合盘托出。简雍说啦:“孝直、士元,皆骄傲者也,岂甘下人?主公得此二杰,若使和睦,可定天下,但恐不能并立耳。”说完叹了口气:“若正方、元直辈,虽其稍逊,却堪共济。”
只可惜两派的首脑不是李严和徐庶,这二位虽然能力稍逊于法正、庞统,自视却并没有那么高,或许倒有和睦一心,共襄大业的可能性。
刘备皱眉问道:“如之奈何?吾不忍偏废也。”他既舍不得庞统,也舍不得法正,更重要的是,这二人乃是荆州士和东州士的领袖,随便抑压任何一个,都可能直接导致其所属集团的离心离德——这可该怎么办啊?难道就由得他们继续攻讦下去吗?
简宪和论口舌为一世之杰(虽然曾经被是勋给比下去过),论眼光也自不俗,但具体谋划能力却也平平,他能够瞧得出来法正、庞统难以并立,却根本提不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来,只能安慰刘备:“但使云长、益德等典兵,公绪(夏侯纂)等坐拥大郡,又何伤耶?。”只要咱们原班人马把兵权、主要地方政权都捏在手心里,就算党争,也闹不出太大乱子来吧?
刘备连连摇头:“韩非子有云:‘千丈之堤’如何如何……”他读书少,简雍也知道,赶紧给补充:“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刘备说对——“小隙不补,大厦终倾,未可轻也。”当然他也明白简雍的能力局限,于是就说啦:“蜀之大也,岂无良才,可为吾解忧耶?乃使宪和按察各郡,为吾访贤。”你去给我找找看,有没有足智多谋的本地人,可以出主意帮我解决这个难题。
简雍领命而去,还没回来呢,就赶上这回商议曹操封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