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两条道路呀,那我再设中正官典地方选举,还有什么意义?
是勋及时给解释:“要在孝廉方正。以德为先,则无可试,可直举为郎,侍君主左右,由君主自评。”
你们世家选出来的人,估计要么号称品德高尚,那就走传统孝廉的道路,跟任子、蒙荫一样。直接为郎呗;要么走明经,照样可以通过考试入仕啊。你想和稀泥,我也和稀泥。只是更偏向一点儿寒门,给他们打开更大的通道,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终究有任子、蒙荫制度摆在这儿,谁也拦不住官员子弟的上升通道比别人都广——两千年后仍然如此——所以我不可能出台绝对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算是向现实低一低头吧。
荀攸提出异议:“我朝从儒治天下,明经自当与别科不同……”不成。我得给世家再多争取点儿利益!
是勋微微而笑:“吏部以德化、选部以经取、礼部知礼仪、文部通文艺,此皆明经可任者也。”我把最关键的吏部、选部。还有礼部、文部都给你们,成不成?
论起经学和文艺。世家是绝对有自信的,因为他们资源丰富——东汉的世家都是经学世家,累世为官,藏书无数,寒门根本就比不了。虽然是勋利用印刷术和重开各地郡校,使得很多寒门庶族也能接触到更多的资源了,终究时日尚短,还不足以彻底打破世家对高端知识的垄断地位。所以世家真心不怕经义考试,怕的是跟庶族摆同一起跑线上去考评实务能力。
终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十来年跟书斋里研究大而无当的经义了,还有多少时间去考究实务?你当家家都跟荀氏似的出荀彧、荀谌、荀攸等兄弟叔侄啊?或者象司马家似的出“八达”啊?就光说荀氏上一代的“八龙”吧,有几个真是治世能臣?
要打破门阀世家对官场的垄断,科举制这是一个大杀器,可是是勋一开始就愣没想起来。一则是害怕受到太大的阻力,另方面,他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