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同时知道威尔特和戈明克是柳敬亭的,还有瑞典文学院的五位院士,也就是现在的诺奖评委会,因为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申请材料中,作者要登记真名和身份验证。
“维尔特、戈明克,这算什么奇怪的笔名?”一位女院士的提问打破了一时的沉默。
“中国没有这种笔名,但是据我所知,这位柳敬亭先生曾以四个笔名同时在一本杂志上写小说连载,轰动一时。”作为诺奖评委会唯一的汉学家,牛开朗教授面带微笑地说道。
“很不安分的一个大男孩啊。”
“也是很天才的一个少年作家。”
“先不讨论柳敬亭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先说说怎么选?”委员会主席隆德夫问道。
“我先说我自己的观点,”牛开朗点点桌子接道:“不论是《等待戈多》还是《吉檀迦利》都已经具备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要求,这两部作品也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杰出的作品,我认为可以进入决选。”
“现在外界舆论可能还不知道这两部作品同属柳敬亭,不过两部作品的呼声却旗鼓相当,看来那位柳敬亭先生是有备而来嘛。”另外一位院士接道。
“对诺贝尔文学奖来说,呼声何尝准确过。”那位女院士不知是自嘲还是另有他意。
“而且,家略萨今年递交的新作品《天堂杀》同样非常优秀,进步和提升非常清晰。因此,我仍然坚持家略萨。”
“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不选柳敬亭。外界可能会有声音质疑我们的公正性,会认为我们故意刁难柳敬亭,毕竟他喊出的那个赌约还在世界读者群中流传。”
“这同样是关节所在,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作家这么不知所谓过,倘若今年我们把奖颁给他,不知他又会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语。”
几位院士争论不休。隆德夫却始终沉默不语。
“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