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从局部来看,有些地方的风水极为险恶,但从整体来看,正是由于三峡的宣泄与发散,使盆地拢聚的生机不僵不滞处于灵动之中。看似不是完美无缺,却是动静之间的冲突与相容。
假如没有这条长江、没有冲开缺口的三峡,川中平原的地气将会显得呆板凝滞,不复天府之国。
长江经过三峡的落差很大,水势回旋缓急变化不定,冲入两湖境内形成洞庭湖水系。洞庭湖水系是长江奔腾出巫山、带动地气灵枢宣泄急冲之后,第一个天然的容纳收束之地,安抚这条沛然怒流重新变的温顺含情。过了洞庭湖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便是自古以来的鱼米桑蚕之乡。
从川中盆地到洞庭湖水系,从风水学“山河大地盘”来看,形容其大格局就是人人皆知的一个成语——来龙去脉。
洞庭湖水系容纳收束长江这条来龙的宣泄急冲,当天时之变超出了它天然的容纳收束之力,下游便会遭受水患。所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也是自古水患频繁之地,老百姓几乎都见怪不怪了,凡风水佳局大多有利有弊。
千年以来,特别是近数百年来,由于人烟分布曰渐稠密,人为地不断蚕食,不仅天然的巨型水库古云梦泽早已消失,洞庭湖以及下游的鄱阳湖水系也不断消退,容纳收束长江地气宣泄急冲的能力越来越弱,长江中下游的水患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繁。
如今在上游前后修建了葛洲坝与三峡水库,特别是三峡水库从风水角度也能起到缓解与容纳地气灵枢运转宣泄急冲的作用,是一种人工的改善与弥补。这么做确实非常有必要,但另一方面,天然的风水格局动静之间的冲突与平衡,也要注重保护不能破败,不要增加人工改善的难度与弊端、减弱人工弥补的效用,这一点更重要,且不是一代人的责任。
凡是水利从不孤存,也要融入到整个环境的风水局中,古时在川中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就算以今人